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

议程设置与舆论导向的关系|政府要主动设置舆情传播议程

议程设置与舆论导向的关系|政府要主动设置舆情传播议程

议程设置与舆论导向的关系

“两个舆论场”由原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首次提出,指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由党报、国家通讯社、国家电视台等官方媒体形成的“官方舆论场”。一个是民间尤其是互联网中自媒体和各种论坛等形成的“民间舆论场”。

“两个舆论场”并不是两个独立的场域,而是以每个时期舆论环境不同为划分,产生出割裂或融合的趋势。

“两个舆论场”最理想的状态是完全重合,即媒体所报道的正是客观的事实,是老百姓关心的、迫切需求的信息。但是由于官方媒体的新闻议程社会和舆论偏向都控制在把关人手里,整个舆论传播是较为单向的,受众缺少反馈发声的机会。又因为官方舆论场传播的是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可能会忽略某些人民所关心的具体议题。而“民间舆论场”也因互联网的普及,“民间舆论场”话语权回归,其内在因沉默的螺旋,民众文化水平认知水平参次不齐等因素,存在着盲目从众,谣言等问题。因此“两个舆论场”存在割裂现象。

“两个舆论场”割裂现象的存在,阻碍了官方媒体对舆论引导的效率。因此倡导“两个舆论场”融合是趋势。例如可以用二者议题的融合的方式,让“民间舆论场”的议题更多的成为“官方舆论场”的议题。即想民众所想,关注民众所关注。除此之外,“官方媒体”还可以开设自己的独家栏目,来打造自己的“民间舆论场”。等方法来促进“两个舆论场”的融合。

政府要主动设置舆情传播议程

第三阶段是热议,即成为网络媒体的舆论焦点,同时传统媒体也大量参与相关舆情传播,形成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效互动、相互促进的舆情发展态势,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纷纷将舆情进展作为重点传播议程加以呈现。

处于热议阶段的网络舆情,由于媒体议程设置的凸现作用,网民的参与度进一步得到提高,媒介舆论压力进一步增大,舆情中民意诉求进一步强化。从舆情表象上看,对这一阶段所涉及的热议主题和相关责任主体可以用“四个一点”来概括,即媒体报道热点、社会舆论焦点、学者研究热点和政府处理难点。

在相关舆情的关注与热议形成之后,媒体报道纷纷加入进来,因为它们也要借助该舆情所形成的受众注意力资源来实现自身的传播影响力,将事件影响力与媒体影响力有机复合起来,并使其进一步放大。这样,社会舆论在媒介舆论的推动下,也对相关舆情形成聚焦,而作为社会精英层的专家学者也都加入进来,进行学理分析和现实批判,公共舆论的压力骤增。

议程设置大众传媒与舆论

传播学四大宏观效果理论包括:“7设置”理论(agenda setting); 沉默的螺旋理论(spiral of silence); 培养理论(cultivation theory)以及知沟理论(knowledge-gap theory)。

  一、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的中心思想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作为一种效果理论,议程设置假说具有三个特征:

  1. 认知层面的效果

  2. 长期、综合、宏观的效果

  3. 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传媒是一种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意义与问题

  1、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2、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3、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二、沉默的螺旋——诺依曼

  理论内涵

  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也就是说,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的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为了防止受到孤立,避免社会惩罚,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

  意见的表达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形成螺旋式的过程和舆论一边倒现象;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诺依曼认为,影响人们判断周围意见分布的信息源有两个,一是社会群体,二是大众传播,其中大众传播的影响尤其大,包括了类似的共鸣效果、同类信息持续与重复传播的累积效果、传播范围广的遍在效果等,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强效果论。

  舆论形成包括了三个要素:

  (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经大众传播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 中“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的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三、培养理论

  培养分析,又称教养分析、涵化分析。传播学者格伯纳主要对电视对受众的传播效果进行研究的理论。

  研究表明,电视节目与暴力犯罪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暴力内容对人们对现实环境的危险程度的判断产生了较大影响,即,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遭遇犯罪和暴力侵害的概率)的判断,而且,电视媒介接触量越大的人,这种社会不安全感越强。

  理论影响:传播与社会的关系阐释

  (1)社会存在与发展需要成员共识;

  (2)传播培养与社会共识有很大关系。媒介时代,大众传播代替了教育和宗教,成为故事讲解员、缓和矛盾的熔炉、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是形成社会共识的工具;

  (3)媒介对人的主观现实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利用象征性现实进行培养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的现实观,包括世界观、角色观和价值观。

  四、知沟理论

  框架(戈夫曼)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

  研究表明,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并不是对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根据一定的新闻立场和新闻价值标准对各种事实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现实世界及其意义的一种重构或者建构

议程设置理论对舆论导向的意义

传播学四大宏观理论包括:“议程设置”理论(agenda setting); 沉默的螺旋理论(spiral of silence); 培养理论(cultivation theory)以及知沟理论(knowledge-gap theory)。

一、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的中心思想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作为一种效果理论,议程设置假说具有三个特征:1. 认知层面的效果;2. 长期、综合、宏观的效果;3. 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传媒是一种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意义与问题:

1、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2、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3、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诺依曼,理论内涵: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也就是说,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的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为了防止受到孤立,避免社会惩罚,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

意见的表达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形成螺旋式的过程和舆论一边倒现象。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诺依曼认为,影响人们判断周围意见分布的信息源有两个,一是社会群体,二是大众传播,其中大众传播的影响尤其大,包括了类似的共鸣效果、同类信息持续与重复传播的累积效果、传播范围广的遍在效果等,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强效果论。

舆论形成包括了三个要素:

(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经大众传播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 中“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的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三、培养理论,培养分析,又称教养分析、涵化分析。传播学者格伯纳主要对电视对受众的传播效果进行研究的理论。

研究表明,电视节目与暴力犯罪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暴力内容对人们对现实环境的危险程度的判断产生了较大影响,即,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遭遇犯罪和暴力侵害的概率)的判断,而且,电视媒介接触量越大的人,这种社会不安全感越强。

理论影响:传播与社会的关系阐释。

(1)社会存在与发展需要成员共识;

(2)传播培养与社会共识有很大关系。媒介时代,大众传播代替了教育和宗教,成为故事讲解员、缓和矛盾的熔炉、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是形成社会共识的工具;

(3)媒介对人的主观现实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利用象征性现实进行培养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的现实观,包括世界观、角色观和价值观。

四、知沟理论,框架(戈夫曼)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

研究表明,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并不是对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根据一定的新闻立场和新闻价值标准对各种事实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现实世界及其意义的一种重构或者建构。

议程设置与舆论导向的关系是什么

不一样的。

“议题建构理论”是大众传播学的理论,由朗氏夫妇(Lang and Lang)研究美国水门事件且于1981年所发展出来的理论。

议题建构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其间由于媒介、政治系统和公众的复杂互动,媒介发掘新闻议题、并加以建构、报道,使它们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

分为低门槛议题、中门槛议题、高门槛议题三大类,分别对应了关系到的群体。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这篇论文是他们在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

1968年,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

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政治学,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舆情传播议程设置

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主要方式

舆论引导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舆论形态有针对性展开。研究表明,舆论形态主要有讯息形态的舆论、观念形态的舆论、艺术形态的舆论以及作为舆论畸变的形态——流言等主要类型。网络舆论的主要类型与传统形态的舆论类型基本上没有太大差别。不同类型舆论的引导方式是不同的。针对讯息形态的舆论,由于其强度相对较弱,发展方向也不十分明确,此时的适时引导有效性较强。观念形态的舆论则不同,如果被接受,有可能进一步内化为舆论的深层结构——信念;为公众及时提供符合一般社会规范的参照系,或改变公众已有的参照系,是媒介影响观念形态舆论的主要方式。艺术形态的舆论带有较多的情感色彩,观念的表达是间接的,这种舆论形态对社会可能造成的威胁是“舆论共振”,即在一个短时期内,社会中相当多的公众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件作品上,只有一种几乎一致的评价能够流通,不同意见很难有立足之地。对于这种形态的主要引导方式是舆论分流,既发表流行的评价意见,又有意多发表一些其他评价意见,使得过于集中的舆论得以分流,形成正常的舆论不一律的自然状态,在此基础上逐渐使得主旋律评价意见居于主导地位。流言是没有确切来源的在公众中流传的消息,主要是由于信息供给不能满足需求造成的,流言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后果严重。及时、充分满足信息需求,同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可以有效消除流言。

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方式主要有说服和议程设置等,这也是基于大学生网络舆论特点和舆论引导的一般原理得出的结论。说服是通过传递视听信息有意识地对接受者的行为施加影响,按信息发出者的要求使对象自愿地改变态度或行为。说服总是从对象的特点、需求出发展开的,具有较强的理性思辨色彩。大学生较高的文化素养、总体理性的网络舆论行为特点为说服方式的有效开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议程设置是媒介传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如果将媒介报道和其他内容总体上作为一种传播形势和氛围,那么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它们会无形中给公众议程带来某种观念或新的议题,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强大的。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中的议程设置,主要目的是形成多个网络舆论的兴奋点,在设置过程中慢慢引导网络舆论改变原有状态,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由于网络舆论参与性、互动性很强,议程设置有较大的自由度和可能性,但与此同时,由于网络舆论自由度较大,如果议程设置不当,造成在一定的网络空间展开的议程设置招致反感,网络使用者会转移空间展

传媒议程和公众议程

大众传播具有两方面不同功能,积极方面功能(且称之为正功能)具有以下四点:①传播信息:向受众连续不断地传播大量信息是大众传播的第一功能,也是大众传播实现其他功能的基础。

制作和传播新闻,是这一功能的最基本体现。

②引导舆论:舆论是社会公众共同的,强烈的,持久的意见,态度与信念的汇总。

大众媒介是一种能引导受众的工具,这种引导体现在两个方面:设定舆论的议程;引领舆论的方向。

有效的舆论引导应该是一种双向交流的形式。

③教育大众:人们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通过老师课堂上的传授来获得;另一种则是通过与各种媒介的接触来获得。

大众媒介通过传播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等内容,不但保存和发展了文化遗产,也促进了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④提供娱乐。

现代社会里,更多的人选择以大众媒介做为娱乐的主要工具和手段。

消极方面功能(且称之为负功能)具有以下两点:①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与“刻板印象”理论。1.拟态环境。

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人民就是“洞穴中的囚徒”,而大众传媒就是一个火堆和一堵墙组成的“影子投射装置”。

人们只能获得两种东西:一个是自己的感受器官能直接了解的东西,另一个是大众媒介给我们提供的东西。

所谓拟态环境指的就是大众媒介创造出来的,来源于真实环境却又不尽一致的一个媒介环境,是一种间接的感知。

2.刻板印象。

指的是对每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笼统的看法。

②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麻醉精神”说。

他们认为,大众传播的产品把人民吸引到对事物的关注和讨论上,而不是对这些事物采取相应的行动。

人们过多依赖于媒介带来的间接交流之后,人际间的社会交往和互动也会逐渐减少,甚至与社会,群体逐渐疏远和陌生。

舆论导向功能

1、有助于培养大众依法访问的观念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群众经常抱着“大吵大闹、小闹、大吵大闹不解决”和“无法指责”的错误心情,过度访问、采访群众、做极端的行为,增加了访问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因此,通过正确的舆论宣传教育,我们可以告诉群众哪些信访行为是合理合法的,哪些是违法的,哪些是受到制裁和处罚的。帮助群众依法树立信访观念,按照《信访条例》行使信访权利,有效规范信访秩序。

  2、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信访工作氛围

  当今,在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转型期和分歧突显期,农田、个人社保、劳动者及其涉法涉诉等行业的信访突显难题已经集中化呈现。他们中的一些人想利用不恰当的信件和访问来实现他们的个人目标。同时,一些意想不到的来信来访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制造负面影响。

议程设置与舆论导向的关系是

新特征:

1、传播者多元化:互联网具有自由开放新特征,使网民获得近用权条件下,传播者泛化。

2、媒介内容呈现数字化、极大丰富、碎片化、非线性|超文本的特征3、新媒体提供”观展平台“,出现平台化趋势,网民可以在平台上发布自己创作的内容,即时实现互动。网络的发展也使得新媒体打破时空界限,实现互联的”地球村“;同时,实现媒介融合。4、受众呈现新特征:主动化拉去信息;媒介内容丰富后,受众更多选择,主动性增强,呈现分众化特征;即时反馈和平台化媒介加强受众近用权。同时网络媒体的受众匿名性特征,一方面让受众敢于发表真实观点,一方面也造成了虚假信息泛滥,受众不理性,形成网络暴力和网络阴影。锋菲复合在大众传播时代借由报纸杂志电视给受众传递消息,是经过大众媒介的把关,较容易对受众进行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新媒介时代,信息来源多元化,报纸电视将不是主要渠道,年轻网友从微薄上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并在互联网平台评论转发,并且相互评论,使得意见和评价也呈现多样化特征,每个人都可以是消息的传播者,由于匿名性特征,孤立的恐惧”条件缺失,大家也敢于大胆的表达自己的喜误和观点,同时也因为匿名性所带来的无所顾忌,很容易出现极端的辱骂性言论,作为宣泄情绪或者表达个性的一种方式,容易引起网络暴力等等等。。。。。自己的观点,欢迎指正:D

当前舆情环境下我国议程设置的特点

定义:“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这篇论文是他们在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 1968年,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政治学,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观点:

1)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4)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特点:

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这些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议程设置”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这里着眼的是传播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3、“议程设置”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我是学新闻学的,我今年考试考完,请相信我

展开全文阅读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