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设置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设置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设置

义务教育阶段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县教育局的文件精神规定,义务教育分为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九年义务教育,其中,小学义务教育的课本有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劳动等校本课程,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生物地理等科目!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式

写字课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开设 1 节写字课,主要在语文、美术、地方和学校课程中安排。

劳动教育课中小学各年级每周开设 1 节劳动教育课,小学一至六年级在地方和学校课程中安排;七年级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安排;九年级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安排。

中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小学一、二年级

品德与生活(2节)

语文(9节)

数学(5节)

体育(4节)

艺术【包括音乐、美术】(4节)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节)

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3节)

小学三、四、五、六年级

品德与社会(2节)

语文【包括作文】(8节)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不包括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2、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3、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是

在选择课程内容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以便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些原则包括:

1、 内容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由于学校教育的时间有限,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也只能选择那些最有利于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和最为重要的内容。这里的“有效性”和“重要性”是相对于目的而言的,例如,对于“掌握知识”这个目标来说,“专题探究”可能是低效的,然而对于“培养探究精神和能力”来说,就是高效的了。

2、 与社会现实的一致性 社会现实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的现实基础,如果所选择的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不一致,容易造成学生的混乱。这种状况,在原先我们的“政治课”上体现得非常明显,现在已经有所改观了。

3、 广度和深度的平衡 课程内容过广,不易使学生真正深刻地领会和理解所讨论的课题的意义;如果课程内容过深,既限制学生的视野,也可能因为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而无效。这种广度与深度的平衡,既体现于科目之间的平衡上,也体现在同一科目的平衡上。

4、 适应学生的适应性、兴趣和需要 特定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特定的心理特点,有特定的兴趣和需要。如果离开了这种心理适应性,片面地去传授一些我们成年人认为重要的东西,往往收不到期望的效果。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基于对过去教育状况的反思,上述原则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如,在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中,很重要的一个争论话题就是语文教材内容选择上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在几乎各个学科里,都提出了对原先教材内容选择上“偏、难、旧、窄”的批评,就是关于“广度与深度的平衡”这一原则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将学生的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的要求,就涉及“与社会现实的一致性”和“适应学生的适应性、兴趣和需要”的原则。

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方案

按照我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新课标的要求,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曲和影视等。艺术课程培养的艺术能力,不仅包括不同门类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适应当今世界发展和学生终身发展需要,但又被传统艺术教学忽视的下属基本能力。

义务教育课程实行

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

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有中国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性质为强制性、公益性、统一性。

1.公益性

所谓公益性,就是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公益性和免费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如修订的义务教育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2.统一性

统一性是贯穿始终的一个理念。在新法中,从始至终强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这个统一包括要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设置标准、教学标准、经费标准、建设标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等等。这些与统一相关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到法律的修改中来。

3.强制性

强制性又叫义务性。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谁违反这个义务,谁就要受到法律的规范。家长不送学生上学,家长要承担责任;学校不接受适龄儿童、少年上学,学校要承担责任;政府不提供相应的条件,也要受到法律的规范。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是多种形式并存?

五育是指: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五项主张。是蔡元培一九一二年初在出任教育总长时提出。

新时期的五育指的是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

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的不同版本如下:

1、人教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北师大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苏教版: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4、浙教版: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5、沪教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6、鲁教版:山东教育出版社;

7、鲁人版:山东人民出版社;

8、鲁科版:山东科技出版社;

9、外研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等。《义务教育教科书》是指九年义务教育学生使用的教科书,包括语文、外语(英语等)、音乐、美术、道德与法治、数学、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等。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法

新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四大原则:均衡性、综合性、实践性、选择性。

1.均衡先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3.实践性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选择性

通过制定课程标准,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并划定课时比例,提供地方、学校、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可能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展开全文阅读

相关内容